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丝路文化 沟通世界
网站首页 数据动态 RCEP 东北亚
文化使者 丝路参考 书画篆刻 陕西书架
 

国际商报丨五年“秦”耕耘 红利“陕”世界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 2022-04-22 / 1795关注

时下,三秦大地,春花繁盛;自贸创新,“新潮”澎湃。

吸引了全省四分之一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73%的货物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省近一半,农业科技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累计形成622个改革创新案例,有30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8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省内复制推广;

“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走深走实,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数字贸易成新引擎……

陕西自贸试验区设立五年来,时时在变,刻刻求新,改革创新的成果在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快速成长、蔚然成林。

五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紧扣总体方案要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红利强劲外溢,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奋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图片

高位推进

“试验田”变“高产田”

“只需在政务中心一次提交所有业务申请,5天就能拿到审批结果。”在西安浐灞功能区,某市政配套外线工程项目单位工作人员何佳宜对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红利赞不绝口。

五年前,企业要办理类似业务,从市政支管接入、绿化迁移到挖掘占道都需要单独办理,而且需要对接多个不同的部门,多次踏勘现场,多次提交资料,最快也需时1个月。

漫步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创新热土上,这样企业获益由衷点赞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

“自贸试验区是制度高地!”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表示,从五年建设成果来看,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开展探索实践,完成了总体方案中的试点任务,取得大量制度创新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排头兵”作用在逐步彰显。

“五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的165项试点任务已全面实施,累计形成创新案例622项,呈现出多领域、复合型改革态势。”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言之有数”。

自贸试验区五年建设成果斐然,顶层设计是关键。

五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推动改革创新踏石留痕,抓铁留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重要指示批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我省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在制度创新、产业聚集、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大胆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翟北秦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年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说。

五年来,陕西全省上下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不断加强。陕西省委常委会多次听取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展情况汇报,提出明确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省政府定期召开自贸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专题会,研究重点改革事项,印发《关于支持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和《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方案》,编制《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四五”规划》,调整成立行政审批改革组等九个工作专题组,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系统集成创新。

与此同时,陕西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九大功能区勇于创新、扎实苦干,结合特色定位和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差别化改革。区内区外联动创新,协同发展也初见成效,各自贸试验区片区间联动发展持续强化。

不止于此,五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持续提升区域辐射力,并不断融入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大棋局。陕西自贸试验区已经连续3年将70余项改革创新成果向西北地区复制推广,与乌鲁木齐、西宁、银川在创新案例复制推广、产业合作、协同创新方面开展联动。而且,陕西自贸试验区与深圳前海等21个国内自贸片区共同发起成立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与47个国内自贸片区、境外产业园设立特殊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创新联盟,与13个城市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图片

战略引领

“试验区”变“先行区”

在西安高新功能区,有一家成立于1968年的老企业快速焕发出强大生机,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国家有着较好的市场覆盖,该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加速形成。

这一市场效应的形成,不仅有赖于该公司在透平压缩机、鼓风机等领域的技术积淀,也有赖于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利好。

西安高新功能区探索总结的技术境外输出新模式,通过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技术验证和转化等方式,助推产业化技术“走出去”,目前这一经验已纳入该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红利从点到线,从线到面覆盖面不断延伸,从企业获利到产业受益,改革创新浪潮奔涌,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五年来,西安高新功能区积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科技创新+自贸试验”的典型样本,先后出台“科创九条”“上市十条”和推动秦创原建设“1+3”实施方案,全域打造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规划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两大核心片区,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机制,搭建具有服务支撑性的科技创新平台。

在各类创新平台的孵化、培育下,西安高新功能区创新型企业数量持续稳步增加。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达到3874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207家,双创载体174家,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上升到6.64%,年度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652亿元。

“创新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的战略定位,结合陕西特色开展创新。”翟北秦表示,近年来,陕西加快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积极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作用,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扩大开放合作。

五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紧扣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形成了丰富的改革创新利好,内陆开放高地加快构建。

过去五年间,陕西自贸试验区畅通贸易大通道,中欧班列长安号发展成为全国线路最全、覆盖最广、效率最高、速度最快的国际货运班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升至全国第九位;在以色列等国设立离岸创新中心、海外研发中心和科技服务站,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以及“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等;构建“以针带医”服务链体系,推动中医药治疗方案、中医药特色产品和中医药特色服务“走出去”……

据西安海关统计,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值从2016年的23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10.2亿元,增长约251%。今年一季度,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27.8亿元,同比增长45.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9.5%。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陕西自贸试验区要努力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五年来,陕西牢记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深耕自贸试验区。

五年奋进,五年风华,如今站在新起点上,“四大自贸”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今年以来的建设重点。

翟北秦表示,下一步,陕西自贸试验区将积极发挥自贸试验区在高水平开放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聚焦“丝路自贸区”“科创自贸区”“农业自贸区”“会展自贸区”建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先试,着力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加快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发挥好自贸试验区稳外资稳外贸支撑作用,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自贸试验区在陕西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图片

改革驱动

开放“高地”变引资“沃土”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企业对投资格外谨慎。

然而,将时钟回拨到一年前,作为全球四大涂料制造商之一的立邦,选择了逆势出击,将其丝路总部和新型材料生产基地安家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成为立邦按照“智能制造、工业4.0”理念建设的数字化绿色涂料标杆工厂。

伴随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陕西在区位、科教、人才等方面优势叠加,潜力迸发,陕西在企业全球布局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陆陕西正在成为招商引资“强磁场”。

五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创新引领为抓手,大胆探索实践,通过“放管服”改革、法治服务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等多领域综合施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市场活力加速迸发,新兴产业持续聚集。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市场主体112479家,新增注册资本10754.89亿元,其中新设企业73795家(含外资企业786家)。

改革创新举措持续推出,市场主体加速集聚,这对陕西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支撑作用。2021年全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3375.3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0.9%,同比增长25.8%。今年前两个月,陕西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541.8亿元,同比增长30.9%,占该省进出口总额的71.39%。

如今,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启航,一个由自贸区(FTA)和自贸试验区FTZ形成的双自贸机遇摆在了陕西开放发展的面前。2021年年底,陕西省商务厅联合西安海关等部门印发《全面对接RCEP经贸新规则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自贸规则示范对接行动”,有力助推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陕西开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前两个月,陕西与韩国进出口151.8亿元,同比增长18.6%;与东盟进出口85.2亿元,同比增长43.6%;RCEP成员国对陕西实际投资同比增长70.54%。

高水平开放促高质量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助力陕西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崔卫杰表示,相比其他内陆地区,陕西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特色和优势比较突出、潜力很大。例如,陕西发挥古丝绸之路起点及人文历史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可以更好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

夯基垒台

规划“蓝图”变产业“掘金图”

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功能区,叶绿春创业的第一步从这里开始,却带动了众多企业加入,推动产业集聚。

2019年9月4日,叶绿春与秦汉新城功能区签订合同,成为秦汉新城生物医药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实验室)的运营负责人,平台在自贸热土上快速成长,三年内孵化了21家生物医药科创企业。2021年,平台营业收入超过1.3亿元,其中3家企业获得总额超过10亿元的融资。

看似传奇不传奇,这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加速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五年来,这里引入大量投资,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众多优质企业和优势产业:先后落户中星电科、康佳智能家电、小米研发中心、vivo西部总部和泰康西安智慧医养总部等企业项目;引进14家航空公司区域总部和法国赛峰飞机起落架深度维修等77个临空产业项目,临空经济产值突破120亿元;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微生物测序中心,梅里众城、华大基因等医药研发生产项目相继投产……

翟北秦表示,陕西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显现,市场活力加速迸发,临空产业、跨境电商、医疗康养、数字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面向全球,陕西自贸试验区还持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建设“中欧”“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爱菊集团、隆基绿能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销网络、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还建成西部首个能源类走出去特色供应链合作平台,实现本土企业资金、技术、设备有效输出。通过加强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揭牌建设。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港聚集11家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和外资企业。在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建设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标准和人员对外交流。

自贸、服贸双轮驱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陕西自贸试验区乘势而上。软件科技、网络技术研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码科技、信息技术、游戏开发、影视文化、文创设计、互联网教育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贸产业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快速发展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多个片区集聚,已成规模。如西安区域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布局;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功能区重点发展了文化旅游、健康医疗、装备制造三大产业,推进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

无论是从制度创新还是产业发展,经过五年努力,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

改革的热火已经点燃,创新的红利在这里燎原。未来已来,可以展望,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明天,将释放出更多制度红利,进一步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增添更大动能。

转自:国际商报

记者:吴力 王嘉楠

 前:「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成就巨大
 后:全球发展倡议与“一带一路”协同增效
 
 
 
最新发布  
文夫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 文夫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阅读排行    
 
 
陕西丝路中心
微信公众号
微信长按关注
 
 
返回顶部
首页 - 丝路中心简介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5 qin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陕西昱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