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时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沿线各国人民通过海洋交流融通、互利合作的悠久历史。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对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价值。
开创新型海洋文明
蔚蓝的海洋孕育了开放、多元、包容、共享的蓝色文化,为构建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共建蓝色伙伴关系,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徐秀军表示,在我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后,沿线国家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合作成果惠及沿线国家及人民,不断推动海洋经济朝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理念重在“21世纪”。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认为,中国致力于开创人海合一、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海洋文明。不仅如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张推动海洋秩序朝着包容、公正、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陆海联通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使命。
当前,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战略对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以及人民的“心联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向记者表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在同沿线国家的合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福建省以“丝路海运”品牌为媒介,吸引“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加入“丝路海运”体系。厦门港、福州港已累计与全球18个港口缔结为友好港,未来将逐步实现与东南亚、东北亚、南亚、中亚、西亚、南太、欧美非的联通,形成国际航运服务网络。福建省与印尼共建“两国双园”,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促进国际产业链分工合作。以此为示范,龙岩市正与塞尔维亚共建“两国双园”,拓展新能源与有色金属深加工合作。漳州市正与菲律宾共建“两国双园”,发挥侨乡优势,深化双方经贸、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
发挥我国独特优势
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矗立着一块镌刻着汉字、泰米尔文、波斯文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石碑上刻有“永乐七年”的日期。三种语言的碑刻,表示对当地不同文化的礼敬与尊重。当地人认为,石碑体现了中国的宽广胸怀和世界眼光,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民间交流与贸易能够往来千年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溯历史,我国传统海洋观正是天下观的延伸。我国自古以来爱好和平,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带去的是珍贵的友谊。千年间文明交融的美好仍如海上彩云一般,流淌在广阔无垠的天空。在王义桅看来,这正是我们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宝贵的历史资源和道义财富。除此之外,我国改革开放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是一笔可高效利用的财富。例如,开发区模式、蛇口模式、经济走廊、地方合作模式等,都是可供学习借鉴的范例。
谈到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显著的合作优势时,徐秀军认为,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合作理念上,中国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共商共建、互利共赢的国际海洋新秩序。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契合了各方利益诉求、汇聚了行稳致远的合力。在产业发展上,中国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船舶制造业、海洋工程与建筑业等为重要支柱的海洋产业体系,在同沿线国家之间的海洋产能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的优势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人脉、资金等多方面。许利平表示,我国与绝大多数海丝沿线国家建立了伙伴关系,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凝聚了合作共识,这是开展海丝合作的政治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合作的落脚点。我国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比如高铁建设,中国在温带、寒带甚至热带地区都具有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成就了中国的“高铁奇迹”。正在印尼建设的“雅万高铁”就处于热带地区,2022年底将建成试运行。此外,我们还应当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桥梁优势,高质量开展“海丝”合作。
做大海上合作蛋糕
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动海洋管理体制创新、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法律法规制定,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国际海洋合作尤其是同沿线国家之间的海洋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合作成效日益显著。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
新形势也带来新的挑战和任务。徐秀军告诉记者,这些挑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发展。目前,很多沿线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且规模较小,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较为落后。尽管多数国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因缺乏开发技术和能力而很难从中获益,并且在疫情冲击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二是海洋气候与环境治理。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灾害频发,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及国家治理能力较脆弱的沿线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直接威胁。同时,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三是海洋政治安全。推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需沿线国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聚焦发展、治理和安全问题继续深化合作,不断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和增进海洋福祉,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引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大“朋友圈”。在王义桅看来,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提示我们全球海洋治理不能只思考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等问题,更要思考为谁治理、靠谁治理等问题。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海洋治理正道,倡导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治理观。要打造蓝色伙伴网络,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
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郑学檬看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在于航线和港口建设。航线的支点是港口,港口是贸易中心、产业链的接口和文明的汇合点。做好海上丝路航线、港口建设,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保证。
海上合作是海丝合作的特色,也是海丝合作的亮点。许利平认为,南太平洋岛国海域面积广大,渔业合作空间十分广阔,在推动海洋牧场、渔业加工等方面增长潜力巨大。一方面,要做好临港工业园合作。临港工业园合作是重要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可以引导中国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投资设厂,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提升工业化水平;可以加强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实现开采、冶炼、加工一体化发展;可以将数字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区块链、大数据、智慧医疗等方面开展合作。另一方面,要提升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水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都为发展中国家,要按照适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推进清洁能源、新能源、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等领域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译心 |